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选择改变

华南师大新闻社 晚安华师 2023-06-10
转专业
对于华师学生来说
是一个新开始和新挑战
少年人不惧怕任何挑战
也拥有笃信热爱的能力
用百分之二百的能量
为自己搏取全新的可能


在华师,学生转专业并不是一件“高门槛”的事情,学校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近年来,各学院转专业的名额有所增加,据教务处数据显示,2020年共有477名学生成功转专业,2021年共有592名学生成功转专业,2022年共有627名学生成功转专业,综合三年数据可以发现转专业名额的增加使成功人数得以上升,同时也吸引了更多学生选择转专业。


但申请转专业的人很多,学生需要拥有承受转专业可能失败的勇气,也需要转入专业后可能面临的挑战。今天,我们采访了几位在不同时期选择转专业的同学们,聊一聊他们转专业的故事,每一个不同的决定都将使故事发生的走向发生改变,故事背后即是现实。


地理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
2022级研究生刘浩廉
在高中时就决定
未来要做一名人民教师

他在面临选择时奋力一搏

一步一步朝目标迈进


  热爱为基,努力为石  


老师这个职业在我心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师者,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更肩负着育人的重担。


其实,高考分数在某些程度上“摧毁”了我的梦想。我曾经无数次对照着自己的分数翻看着历年分数线,可无论怎么努力,我的高考分数已成事实:未达到师范线。思虑再三,我还是不想放弃任何机会,“也许进到大学里,我能够获得转专业的机会呢?”最后,抱着热爱地理学的初心,我选择了地理科学学院非师范专业就读。



开学后转专业相关政策规定再次阻挡了我实现梦想的道路。按照当时的转专业政策规定,高考分数未达到师范线是不能转到师范专业的。我感到崩溃,消息如雷电般不断地冲击着我的大脑,只要我一闲下来,脑海中就会自动浮现这个消息。那段时间我很迷茫,感到无所适从。可每次一想到要不就这么算了吧,我的内心就涌起无可抑制的不甘心,我不能就这么放弃,我想要为自己的初心再争取一次!


于是,我尝试鼓起勇气联系学院辅导员老师沟通并寻求帮助,辅导员非常耐心地听取我的意见,开导并鼓励我。后来在学院大会上,辅导员努力为像我一样情况的同学争取机会。终于幸运眷顾了我,学院最终决定修订相关的规定,而我也因此获得了靠近理想的机会。因此我也一直对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给予的帮助心存感激。



然而,成功转专业只是梦想“征程”的第一步。为了补修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有时每天11节课,从早八到晚九没有一点空余的时间。繁重的课业压力,激烈的专业比赛,一个又一个挑战接踵而来。压力固然是有的,但我始终相信,幸福和快乐只会在你努力过后才会到来,而努力原本就是一个不断追逐的过程,与安逸与轻松反向而行。


通过“4+2”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我获得了在地理科学学院继续深造的机会,如今已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转专业”这个选择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当初没有转到师范专业,我连申请该保研计划的资格都未达到,也没有机会离我的梦想更近一步,人生在大学阶段是充满了无限可能的。那些阻挡在面前的障碍都只会在你达成目标时使你感到更有意义,心怀理想,山海亦可平。


心理学院心理学(师范)

2019级本科生聂子轩

喜欢的方向一直没有变过

认定了最初的目标后

就一直在为之努力

面对挑战,无惧无


  笃信目标,无畏前行  



高中时我便对心理学感兴趣,在我高中的时候,外婆生病了,虽然经过治疗后大部分问题已经解决,但是由于年纪大,恢复能力较弱,外婆的语言与运动能力受到损害,说话与走路也不像以前一样利落干脆。看着外婆生病,我除了心疼却别无办法,这也成为了我了解认知神经科学的一个契机。


高考时,我遗憾错失了心理学专业,但大一下学期我决定转专业。记得当时因疫情只能线上进行转专业面试,好在经过准备后我成功转入了心理学专业。



转专业后,我需要在学习大二课程的同时补上大一的课程,相当于两年要上三年的课,因此课程安排较多,大二下学期我的课一度多达17门。除了课程数量多导致时间上的不足,修读课程的顺序被打乱对我来说也是个很大的挑战,比如课程实验心理学,我修这门课时得先上实验心理学2,再上实验心理学1,颠倒的顺序促使我提前进行自学,并且注意适应心理学注重培养研究思维和学习方法的要求,慕课、B站成为了我的另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


虽然转入了新专业,但我没有感受到太大的割裂感,因为我会尽量寻找知识之间的相关性,我大一学习的课程管理学和心理学的选修课组织行为学便有一些相通点。偶然发现的相通点会让我眼前一亮,欣喜非常,曾经学过的只是从来不会白费,属于学习的时光也从来没被浪费,它总是会在某个你需要它的时刻悄然出现。



这三年的学习中,我有许多难忘的回忆:主持以老年被试为主的科研课题、熬夜完成数学建模比赛、尝试保研清北等等。尽管这条路上有诸多挑战,但让我收获了太多。除了绩点第一的排名、竞赛的奖项、满满的学生工作经历,更让我感到幸运的是老师同学们的悉心帮助和无私支持,这些珍贵的情感令我在学习路上充满动力。


今年,我成功保研,即将前往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基础心理学就读。我觉得在这一方向上去做更多的一些研究,应该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这是一个阶段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新征程的开始。生活中还有一个个的小目标等待我完成:完善毕业论文、扎实科研基础、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在未来,我希望成为一名高校老师,探索认知心理学领域,同时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两次转专业

循着不断变化的前路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

2020级本科生张潼

眼前的未来逐渐清晰


  尝试探索走出“不明晰”  



“前方的路忽明忽暗,我走了很多岔路。但幸好,在一次次探寻中,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抱着能够稳上华师的心态,在高考后,我选择在第一志愿填下相对冷门的学前教育专业。接触学前教育专业之初,我并没有喜恶之分;慢慢地,在越来越杂的专业课中,我感觉自己逐渐迷失:上了很多课,学了很多东西,可到头来却没有一点收获感与满足感;对于自己未来可能成为幼儿园老师,我并不感兴趣,幼师这个职业与我自身的性格特质有着诸多差异,我无法想象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也因此难以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找不到努力的着力点、压抑、不快乐的情绪层层包裹住我,学前教育不适合自己的想法愈演愈烈,我脑子一热,决定转专业。幸运的是,招收2位转专业同学的汉语言专业恰好2人报名,就这样,我顺利地叩开了文学院的大门。



“转入汉语言”是个拍脑袋的决定,转入前,我没有深入了解汉语言,因此在接触专业核心课程文字学、语言学等内容后,我发现自己好像不适合学语言——转专业的念头再次萌生。综合各方面因素,师范就业较稳定、师范学校的师范专业优势强……在没有心仪专业的情况下,再一次,我被外界“推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成功转入汉语言文学(师范)后,欣喜油然而生,可那个时候,我并没有觉得生活会发生很多的变化。但渐渐地,我的心态发生了改变。在侯桂新与任家贤老师的课堂上,我看见了同学们对文学的热忱,看见了老师们对学术的执着与坚持,文学的种子在我的心里一点点生长。也是在这里,我跳出了交际舒适圈,交到不少新朋友。从前总是抵触教师职业的我,打算成为一名教师。大学城、文学院、人和人,置身其中的我,从里到外,变得通透许多。



迈出转专业这步,我没有觉得自己付出很多东西,或者我会失去什么,所以毫不犹豫就转了。不明晰的转入专业,不明晰的未来方向,无所谓,反正不会比现在更差了。但在不明晰中摸索,迈出步伐后,我更清晰地找到属于我的人生路径。


有人说她太疯狂

有人叹此太可惜

在化学(师范)专业的第二年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

2020级本科生张丹盈

做了一个决定

要从理科转专业去读文学

她说“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转专业补足了我的认知  



已经度过一半的大学时光、放弃念了五年的理科,从化学到文学的文理鸿沟,我知道在很多人看来这简直疯狂,可转专业于我,是大学的重启与新生。


“无意义感”是我在化学(师范)专业学习两年最大的感受,我每日困顿于分子、原子、离子的一些数值和结构。做实验、记数据、默写那一大堆晦涩艰深排列奇异的化学元素方程式,这是我每天的生活。我常常思考,社会是如何运转的?社会是由一个又一个人构成的,人的一切都很有趣,我关注人们的内心、观察人们的行为,想要知道人们心中的想法,可我所学根本无法解答我的思考与困惑。直到……



大一的暑假,我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作为自己的辅修专业。就这样,我发现,我长久关注的问题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上找到了一些答案。那是头一回,一天八节课,我从不走神,完全投入到了课堂之中。就这样,汉语言文学辅修课成为了我治愈身心的良药。每周末,我都搭乘着B25路公交车往返于广州两个校园间,接受着名为“文学”的心灵之旅。


上完徐珊老师的写作课后,我头一次迸发了如此大的写作热情,我的灵感被最大程度地调动出来。2019年正是公众号盛行的一年,那天下课后,我注册了自己的个人公众号,有想法便更新。辅修的那段时间,是我最“高产”的阶段。在这之后,我常常幻想,如果我能够进入文学院学习,每日读书、写作,生活该有多快乐。当转专业的想法在心底冒了个芽,便一发不可收拾了,我还是决定转专业。辅修时的用心学习与自己的充足准备使我成功地通过了文学院的考核,期盼的生活终于近在咫尺。


与已经毕业的原专业前舍友的合照


转入新专业后的生活没我想得这么惬意,但也不坏。我没有时间天天泡图书馆看书、写作,也没有时间经常运营自己的公众号,但花时间参与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比赛,参加了我喜欢的社团与感兴趣的活动。有人问我,你在化学(师范)专业的时候不也如此生活吗?学习、比赛、社团工作,在闲暇时见缝插针地读书写作。可终究是不一样了,这一次我放下了执念,放下了成见。我在喜欢的专业如鱼得水,我不再局限于以前的认知,文学使我站在更深入的视角看待世界,比赛中遇见的不同专业的伙伴也补全了我的认知。我接触到了更多元的世界,也理解了我曾经学习过的化学的意义,我的转专业故事并非一次“咸鱼翻身”剧本式的爽文,但因为它,我增添了无数的可能性。


选择转专业后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师范)

2020级本科生橘子(化名)曾一度感到后悔

情绪像枷锁,禁锢了思维的变换

在用尽全力摆脱桎梏后

终于寻得方向


  放下情绪,找寻方向  



“后悔是一种摧毁性的情绪,当你学会放下执念,或许能够收获意料外的惊喜。”


我是个不常回头看的人,却记得大二转入新专业时,那种打碎重组的别扭感。从不适应,到逼迫自己沉下心学习,再到直面期末我自认为与付出不匹配的收获——并不令人满意的成绩时,我的心像被泡在盐水里揉搓——不停地问自己:我是不是选错了?我是不是不适合这个专业?


大一时,在无人知晓的角落,我蹭了一节又一节历史专业课,转专业更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选择。不是不喜欢日语,但我更渴望追逐自己的情怀,哪怕这场“单恋”,或许是以无果告终。


我意识到我对历史学的感情不那么纯粹了。当兴趣变成专业后,人开始渴求付出能够得到回报了。因为选择的是平级转专业,我一转入就开始上大二的课程,缺失了一整个学年的历史学基础训练,思维上的差距也非一朝一夕即可填平……令人沮丧的成绩叠加上备考日语能力考的压力,我人生第一次产生了名为后悔的情绪。



我想起日语课上从不间断的欢声笑语,想起幼年时代就喜爱的日本文学和影视,但也想起历史长河里那些褪色泛黄的名字,想起精神寄托的故去。


一段时间里,我深陷在后悔与怀疑交织的情绪中,直到一篇名为《选择的底层逻辑是放弃》的文章,让读后的我开始有些释然。虽然网络上总是嚷嚷着“成年人全都要”,但实际上,成年人大概是最没办法全都要的人了。转专业的影响不在一时,而是一生,千寻回不去汤屋,我也是那海上电车里只有单程票的旅客。我主动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要承担结果,不管好坏,逃避是可耻的,不是有用的。



“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人要朝前看,想要收获更多,只能加倍努力。


实际上,从消极的情绪中挣脱出来,也很容易就发现,历史专业给我带来的是无可替代的智识上的乐趣和钩深索隐的获得感。而我所求的,也正是如此。随着时间流逝,曾经的酸涩随风而散,我在史学的海洋里,遇到很多可敬可爱的老师,也拾取了不少珍贵的宝藏。


我决定专心致志地向前走,世俗意义上的价值评判,并不能定义我。


无论是否选择改变
都应有承担变化的能力
珍惜选择的机会
把握自己的未来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90周年校庆,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回望发展历程、凝练华师精神、展现办学成就、汇聚各方力量的重要契机。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面向广大华师友人启动“90元庆90年”捐赠项目和持续推进“文博中心建设”捐赠项目,汇聚点滴爱心,传递爱校情谊,共襄校庆盛举。

点击下方小程序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往期回顾#  




采写丨郝心欣 王楠  梁雯婷

石韵文 黎盖策

摄影丨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谢敬泽

执行编辑丨罗政 王慧妍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 吴建国 卢嘉裕

关注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网费丨水电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